和一些通讯员聊天的时候,他们会说,通过之前的培训,我们已经掌握了各种文体的写作,我说,这很好呀。可是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他们随之而来的疑惑,使以下的叙述显得尤为必要。他们说,我们并不清楚哪些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换而言之,我们要写些什么。
写作一定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写作素材,是我们写作的核心。
我们要写些什么?这个看起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反而是我们写作中经常会遇到的大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分析:第一,写作的本质是什么;第二,写作有哪些素材;第三,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写作。
首先,只有了解写作的本质,我们才知道我们笔下流出的文字是从哪里来的,它们诞生都经历了哪些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写作本体,找到写作的方向、写作的对象、写作的方法。
其次,写作的素材,或者说写哪些素材是有效的。世间万物皆可入文,但又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成就文章,只有哪些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素材才有可能成为我们笔下好的文章。
第三,写作的角度,决定了我们对素材的把握程度,也决定了同一素材不同的文章内容和表现方式。只有当我们选择了合适的角度入手,我们才能写出属于我们个人的文章,才能将写作对象凸显出来。
接下来,对于这三个问题,我将一一进行阐述。
一、写作的本质
写作的本质是什么?
简而言之,即“言为心声”。我们写出来的文字应该是我们一以贯之思考的产物,是我们对自己的生活与世间万物生灵(写作对象)的领悟的一种表达。
写作兼具感性与理性两个层面。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写作都可以找到它的感性来源。原因不难理解,只有生发了写作的愿望,写作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写作又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使之不但能够体现作者的思考过程,也能够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同时,写作还追求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些理性层面的东西,也即领悟。
从作者的创作过程来看,更多时候,在文章未落笔之前,文章的整体脉络就已经先于文章诞生了,这就是所谓“胸中有丘壑”;也就是说,在写作之前,我们一定要明确写作对象是什么,如何使文章从第一段到结尾能够清晰地表达我们的思考过程,如何使我们对写作对象的思考升华为一篇文章的灵魂。换而言之,文章未写,写作对象和它所生发的意义已经了然于心。
在某种意义上,文章更多时候是我们平时思考的一次集中投射,写作对象只不过“恰恰”承载了这些思想而已。意义/思想是主体,对象是载体。
为什么说“一以贯之”?文章看起来是对写作对象的阐释,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故事的叙述,对景色的描述,但文章更要承载人文意义。这也是文章的要义所在。
一篇没有任何承载的文章是没有力量的,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写作的文字一定是某种意义的赋予,是某种观点的安放。也就是说,那些写作的对象是我们意义生发的源泉,而我们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使写作对象和意义找到完美的契合。此种意义,正是源于我们对于生活的理解,源于我们对于人生的看法,源于我们孜孜不倦的思考。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思想,文章正是要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意义,这样的孜孜不倦的思考精神。当然,如何做到写作对象和意义的完美融合,将是第三个问题,也就是写作角度所要解决的。
二、写作的素材
写作素材,即写作对象。写作是一场对象客体化,然后再主观化的游戏。
比如写作的对象是一场运动会,那么这场运动会就是我们的写作客体。我们可能会描写它的场面,也可能会讲述其中比较精彩的几个瞬间,还可能会对一些突出的运动员进行特写。所有这些写作的可能性,就是主观化的过程,而选择哪个角度,完全取决于我们预先的判断和我们即将赋予它的意义。
那么,具体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哪些写作素材是有效的?
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人、我们涉事其中的事件、曾经带给我们美好记忆的某次旅行、某场震撼我们灵魂的电影、某一段勾起我们回忆的音乐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对象。讲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了,写作对象应该是那些与我们紧密相关的人和事。
就我们的员工而言,哪些写作素材是有效的呢?套用上面的观点,与我们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就是我们要去写作的。
比如,你是公司的采购,那么与你最密切相关莫过于采购的过程,采购中遇到的人和事,采购的经验等,这些就可以成为你的写作对象。
比如,你是君和名城的一名保安,哪些是与你最密切相关的呢?可能是一次开盘过程中的秩序维护,可能是某次协助其他部门完成的一项活动,可能是别人拾金不昧的善举,也可能是客户对于你主动帮助他的一个微笑。
由此可见,工作与你最紧密相关。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你对工作范畴内的经验、感触、经历等会变得非常丰富,用文字将它们表达出来,就会是一篇篇好文章。
除了工作,你和其他任何人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你会和亲朋好友一起看电影、吃美食、听音乐会、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总有一些事情会发生,比如你会感动于某人的关心,会被某场电影的场景震撼,会遇到特别有趣的人,也可能会勾起一些伤心的往事,这些都是你可以用来付诸文字的素材,你可以用来写作小小说,写作游记,写作评论,写作散文,写作诗歌,等等。
总结以上,何为写作素材?第一,与我们距离最近的人、事、景、物、情;第二,来自工作,来自生活,来自自己,来自他人;第三,内容涉及经验、感受、经历、人物、故事等方方面面;第四,你需要从自己的工作出发,以自己的生活为中心,由近到远将它们一一展开。
三、写作的角度
尽管我们已经懂得了如何发掘写作素材,但如果想充分利用好它们,我们还需要找到合适的写作角度,让它们最美的地方、最震撼人心的地方、最能动容的地方充分展露出来。
一旦我们找到了素材,那些由此生发的意义如何与之融合,那些与人生道路有关的思索、领悟如何与之契合,就会决定我们笔下文字所能到达的高度。往往,这些会决定个人的写作是否成为具有更多人文意义、更为深刻的写作。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呢?我们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还是举例说明,比如,我们写作一次旅行。
写作对象是旅行路上的所见所闻,以及涉事其中的同伴们的言行举止。素材是风景、人、事。写作角度可以有很多方向,可以是记录旅行过程中的风土人情,可以是寓景于情的人生体悟,可以是旅行中的人与人之间更为亲密的关系,可以是旅行中遇到的某个人和他身上的某件打动你的事。角度可以有很多,但我们要选取那个更为适合我们写作的。
比如你是一名喜欢研究各地饮食文化的人,那么写旅行中的风土人情就更为适合你,你可以写不同饮食文化的内涵和差异,可以写当地饮食文化的特点等等。这是你最为擅长的,也是你体悟最为深刻的地方。这样一来,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既具有深度,又极具个人特色。
比如你是一个做建筑的。那么旅行中的建筑风格,一定会格外引起你的关注,那些随之而来对建筑过往的思索也会涌上你的心头。那么你就需要从建筑的角度写起。
比如你是一名财务人员。你会说,旅行和我的专业好像并没有更多契合的地方呀。当然,旅行和财务一定是不同的,而这种截然不同的差异,恰恰可以作为写作角度。众所周知,财务是需要严谨周详的逻辑思维,而旅行一定是发散的、随性的非逻辑思维。那么这种工作和旅行的强烈反差一定会使你有不同于日常工作的感受。可能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跳跃,也可能是从工作思维中抽身的惬意,你完全可以将这种反差表达出来,这就是你的文章。
比如你是一名管理者。你不想从工作的角度,也不想从研究的角度写这次旅行,那是不是就没有角度可写了吗?当然不是。我想说的是,除了工作、研究,你一定还有生活。只要有生活,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悟。比如,你是一位有孩子的家长,那么这个角度就可以是旅行中的天伦之乐,或者你孩子的发现。比如,你喜欢音乐,那么旅行中景色与音乐的配合,是否会在你的心中产生更为不同的体验?又或者,你会想起很久以前,也许是大学时代的某次旅行。
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启示:所谓写作的角度,第一,一定要基于你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第二,联想是必需的。写作对象一定要和你即将赋予它的意义产生恰当的联系,或者说,你平日思考的东西是否能够很好地融入你的写作对象之中;第三,要喜欢思考,并将这些思考记录下来,成为你写作的宝藏,这是你的文章能否更为深刻的基础;第四,写作角度的最高标准就是从写作对象中找到你自己,找到你自己思索后的领悟。
通过一篇文章,企图解决写作这个复杂的问题,是天真的,也是不可能的。对此,我甚为清醒。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不过是想对大家有所启发,启发大家更为专注地研究文章的写作方法。所谓,抛砖引玉是也。
(集团总部 张帆)
Copyright © 2014 亚美AG旗舰厅APP下载控股集团 All Right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9114016号
地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 东风路268号广州交易广场27楼 电话:020-83311111 传真:020-83362315 信箱:gd-zhongding@163.com